我們也不認為她是在胡言亂語,她所說的,有著她確實了解的清楚內涵
Photo Credit: wili hybrid@Wikimedia Commons CC BY 2.0Raft是「竹筏」,也可以指救生用的充氣「橡皮艇」,或泛舟時的小船,船面比canoe和kayak寬,構造也更簡單。獨木舟的船槳通常是「單柄單槳」,必須要兩手握住槳在船的一側努力滑。
你也想去像宿霧一樣漂亮的海島旅遊嗎?去海島時有機會坐很多不同的船,例如:ship、boat、vessel、ferry、yacht….. 中文都可以叫「船」,你都分得清楚它們的差別嗎?今天我們就來一個一個把它們搞清楚。那boat和ship又差在哪裡呢?Boat通常是指「中小型的船」,會出現在沿海地區、湖邊、河邊。Photo Credit: Marzena7@Pixabay CC0Canoe是「獨木舟」,是又窄小又輕巧的船,必須靠自己擺動船槳才能前進。炎炎夏日,不妨到熱帶島嶼度假,讓海洋包圍你吧。另外補充一下,「端午節」就叫Dragon Boat Festival,不會用ship這個字喔。
例如:fishing boat(漁船)、sailing boat(帆船)、cruise boat(遊船)、patrol boat(巡邏船)......等等路透社報導,林鄭在會上承認自己對修例風波的責任,「作為一個特首,為香港引來如此浩劫(havoc),是不可原諒(unforgivable)。在這種情況下,文化差異也會發揮作用,把讓事情搞得特別複雜。
」或者是「我還是要回去跟我們內部討論看看,不過你聽我的準沒錯,這樣做沒問題。你可以運用幾個小小的步驟來掌握談判的技巧。無論是你還是「他們」,都有同感。這種困境會出現在各式各樣的決策過程當中。
究竟你該表現出一副冷淡的樣子,保持些許距離,還是應該設法盡快互相暸解呢?在團隊中或是跟你的同事、主管和客戶之間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。要是知道現在有何狀況、又有辦法加以處理的話,你就能從容以對,提高敏捷度。
你是為了你自己談判嗎?你想盡快爭取到最多的利益,還是有其他路線?我會花一點時間來分析當你碰到益發複雜的狀況時,該如何抓出概況,好讓你快速檢視,找出個人偏好的風格。這些困境隨時可見,遍布於各種文化。你的行囊中若是有了這項法寶,接下來的這趟發現之旅一定會更加得心應手。」你如果用友善的眼光看待另一方,往往更有可能以建設性的態度來對他們。
Photo Credit: 寶鼎出版 你如何看待自己和彼此,你又是如何回應彼此? 1. 你視彼此為朋友還是敵人? 這個困境牽涉到人跟人之間的溝通和關係動態。我會把這些困境描述得比較極端,因為有時候你碰到這些狀況時,會覺得自己好像在極端的處境之間彈來彈去。」如果是組織內部,一定也會有同事跟你打包票說截止期限不會有問題,說他會準時交報告給你,或是說專案進行得非常順利等等。有時候則是另一方不行跟你多說什麼,因為先前已經協議好的流程是各方之間不可對話
「仁」是對人的關愛,是和諧的互動關係,「義」則是合理的行為,包含了所當為的道德使命,也包含了原則上不該去做的事,正所謂「有所為,有所不為」。仁義是亂世的產物,後面提到「六親不和,有孝慈」、「國家昏亂,有忠臣」亦同。
智慧畢竟是人工的產物,與自然有距離,人們的問題愈多,智慧的光芒愈長,離遠古的美善社會也就愈遠。然而,老子卻指出一個更根本的問題:仁義之所以會被標舉成一個道德價值,那是因為這世界最根本的秩序已經不存在了。
關於這些,我想以幾個篇章分別談談。以目前的狀況來看,戰國時的郭店楚簡所無的句子,在漢代的帛書本中卻已存在,且傳世文獻的老子也有這兩句,儘管在語序邏輯上與其他三者不類,但針對「智慧出,有大偽」的解釋,並不是完全無意義的。智慧之人總能夠解決問題,帶領人們走出困境。聖人在天下,歙歙為天下渾其心,百姓皆注其耳目,聖人皆孩之。如果把這兩句話拿掉,整篇的文理邏輯就顯得很一致,又有出土文獻可作佐證,這也許是一個簡便而可靠的讀法。不善者,吾亦善之,德善。
江山易主,人類文明卻似陷入永劫輪迴,一代一代,以不同的姿態重複雷同的命運。然而,如果社會上不曾出現那麼多的問題,「智慧」也就無用武之地,根本不需要出現了。
當世界失序,人們不再依循著上天、自然的運行方式求生存,開始無止盡的鋪展自身的慾望,讓殘害、爭奪的行為隨著人們的貪婪惡意四處蔓延,才讓原本理所當然的行為成了一種道德,讓原本理所當然的觀念成了珍貴的人性光輝。〖賞析〗 在《老子》的世界裡,人間的和諧該由宇宙的和諧而來,而宇宙是千變萬化、運行不殆的,他期待的並不是一個絕對安穩的狀態,追求的也不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。
人們之所以會不斷產生新的智慧,是因為人們也不斷在製造新的問題。一支又一支正義之師,在時代衰敗的時候出現,將一切秩序重新洗牌。
當國家陷入昏亂狀態,堅守原則的臣子,才會被視為「忠臣」。然而,同為出土文獻的帛書甲乙本,卻仍然有「智慧出,有大偽」兩句。新的慾望產生新的衝突,新的文明破壞舊有的秩序。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,以百姓心為心。
雖有甲兵,無所陳之,使民復結繩而用之。從今日的角度來看,武王「討伐」紂王,其實是殷商與周部落間的政治鬥爭,而非如過去的歷史告訴我們的,是正義之師(武王)與荒淫昏君(紂王)間的對決。
仁義的思想起源很早,周武王即以仁義為中心思想,建立伐紂的合理性,以討伐昏君為義,救民於水火為仁。而「智慧出,有大偽」緊接在後,則可以視為延續這一總綱的補充說明。
國家昏亂,有忠臣」就成了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。不信者,吾亦信之,德信。
因郭店楚簡是更早的本子,有人便據此認為「智慧出,有大偽」這兩句,是後人添加上去的。「仁義」基本上涵蓋了一切美德,儒家以之為根本,建構了一套如何安頓身心、實踐使命的理論。他提倡「無為」,但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,而是在一連串變化中不斷達到平衡的狀態,要達到這樣的境界,必須要清楚宇宙運行的原則,必須要盡全力去貼合這個世界的脈動。當家人之間不再相愛,依然願意去愛親長、子女之人,才會被視為「孝慈」之人。
如果這個社會依然是純樸的、美善的,人們的舉止作息都和諧而自足,那根本就不會有所謂的「仁人義士」出現。我們可以依照過去人們的理解,將紂王治理下的世界解釋為一個「大道廢」的失序世界,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,「仁義之師」也才有用武之地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前面提到的「郭店楚墓」中出土的楚簡本《老子》,並沒有這兩句。「大道廢,有仁義」在一開始被提出,有提綱挈領的功能。
人們失去了最美好的一切,只能在次等的價值裡妥協與掙扎,讓悲劇一再上演,然後再在陰暗幽谷裡歌頌人性的光輝。大道廢,有仁義 同許多先秦的思想家一樣,老子面對的現世無疑是混亂失序的,在他們的心中,都存在一個古老的理想國。
评论留言